*莒光樓是金門著名地標。
金門除了軍事設施外,不少歷史古蹟也值得一遊,其中便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存甚至比台灣本島以及大陸閩南地區保留得還要完好,尤其閩式古厝聚落、洋樓建築等,兩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情都值得細意欣賞。
莒光樓
金門著名地標之一的莒光樓,建於1952年,最初建造目的為表彰在金門戰役中的中華民國國軍官兵。樓高三層,各層展示不同金門觀光資源介紹與歷史文物,如一樓就展示了風獅爺、民俗物品、傳統聚落、金門高粱酒、金門鋼刀等,。遊客登臨頂樓,近可一覽金城市區全景、浯江海潮,遠可眺望建功嶼、烈嶼風光及大陸山河。
最愛指數:****
*莒光樓內的風獅爺。風獅爺是金門的守護神。
*莒光樓共三層,每層均展示金門不同的資料。
邱良功母節孝坊
邱良功母節孝坊,當地人稱為貞節牌坊,是迄今台灣離島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牌坊,是金門島上歷史最悠久的一級古迹。清仁宗旌表邱志仁之妻許氏、清朝浙江提督邱良功之母,因堅毅守節諄諄教子並使之功成名就而赫然豎立。
最愛指數:***
*當地人稱邱良功母節孝坊為貞節牌坊。
清金門鎮總兵署
清金門鎮總兵署,舊稱「叢青軒」,原是明神宗萬曆年鄉賢進士許獬勵志苦讀故居,清朝迄今每多為官衙辦公處所,現為國家三級古蹟。總兵署除大堂、內署明間、內宅明間以蠟像重現昔日意象外,其餘各室規劃為總兵署的相關資料展示。每周一至五(早上9時~晚上10時);每周六、日(早上9時~晚上10時),館內有專業解說人員提供導覽解說。
最愛指數:****
*清金門鎮總兵署的大堂。
*清金門鎮總兵署的模型。
水頭古聚落:金水國小與得月樓
水頭村是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七個重要傳統聚落之一,該村因為臨近廈門的地緣之故,在清末五口通商後,到民國30年代間,因地利之便往南洋的移民越來越多;出外經商致富的僑民,紛紛僑匯回鄉蓋「番仔樓」,受此風潮影響,形成水頭村傳統閩南式建築與洋樓中西合璧的特殊地域風格,是一個美麗的聚落。其中必遊的是1932年興建的金水國小,現已改為展示館,主要敘述早期金門居民至海外工作的發展過程,以他們離鄉背景的辛酸與其對家鄉的貢獻,讓後人了解由此所形成的僑鄉社會。另外,建於1931年的得月樓,有11.26公尺之高,包括地下共有五層,入口處的槍樓用作防禦盜匪,曾是金門最多樓層以及最高的建築,現為水頭的地標建築。
最愛指數:*****
*1932年興建的金水國小已改為「出洋客的故事」展示館。
*展示館內的牆上題詩,道盡出洋客的辛酸。
*得月樓。
陳景蘭洋樓
1921年落成的陳景蘭洋樓,堪稱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外廊道採圓拱造型,建築典雅而清麗。1949年後陳景蘭洋樓被部隊徵用,連同前方的「金湯公園」改名為「官兵休假中心」,在八二三砲戰時遭受砲彈的猛烈攻擊,洋樓損壞嚴重,經過修復後始再開放參觀。陳景蘭洋樓居高臨下,可以遠眺金湯公園和料羅灣,視野相當開闊。
最愛指數:*****
*陳景蘭洋樓
金門民俗文化村
建於1900年的金門民俗文化村,由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設立並贈與王氏族人的府邸,內有祠堂、私塾等18棟呈閩南傳統風格的二進式雙落建築,俗稱「18間王家厝」。現時,「18間王家厝」被延伸拓展為金門民俗文化村,分有民俗文物、禮儀、喜慶、休閑、武道、生產等主題館,以及一古色古香的官邸,陳列著金門文物等,展示當地的風土人情。不過,太多小食店,商業味太濃了。
最愛指數:***
*金門民俗文化村內的一隅。
*金門民俗文化村內的閩南傳統風格民居。
北山古洋樓
這座充滿西式情調的兩層樓古厝,是古寧頭戰役的見證者。1949年古寧頭戰役時期,國共兩軍於北山、林厝一帶展開巷戰。彼時,處路口要衝的這座中西合璧古洋樓成為解放軍的臨時指揮所,並與國軍激烈對峙,洋樓上的彈痕仍歷歷在目。洋樓前豎立了一塊北山村巷戰紀念誌,記述這段戰役歷史,供後人憑弔。
最愛指數:****
*北山古洋樓牆上盡是大大小小的彈孔。
*北山村巷戰紀念誌